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技术的创新集成及临床应用

| 认领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昆明医科大学

获奖: 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时间:2015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靶控镇静和镇痛 立体定向 干细胞 胶质细胞

摘要:
该项目属于人口与健康领域。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具有较高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严重健康问题,如何攻克"继发性损害和修复再生困难"一直是神经科学界,乃至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在15个项目,近2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该课题组艰苦攻关13年,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国际上领先发现:1.移植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在CNS损伤中的修复作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少突胶质细胞治疗慢性脊髓损伤(SCI)疼痛与神经调节蛋白-1/ErbB的相关性。2.特殊细胞培养器的设计,成功培育出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再髓鞘化。3.EP2受体抑制剂AH6809通过PGE2-EP2-cAMP信号通道调控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发挥脑保护作用。国内领先开展和发现:1.将闭环靶控输注技术结合微透析技术应用于临床ICU,提出以镇静、镇痛为导向的脑保护策略,找到"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镇静"是有效减少镇静不足或过度镇静最理想的方法,提高了危重病患者的救治率。2.创新性集成了MRI引导、计算机辅助、内窥镜和脑立体定向术,在颅脑疾病诊断和治疗上有新突破。3.揭示小胶质细胞与前列腺素代谢之间,及其与创伤性脑损伤的继发性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4.开展电刺激促进神经内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轴突再髓鞘化和突触可塑性发展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省内首次揭示:1.单侧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后3W内是提高中枢神经可塑性改变的关键时间窗,为临床脊髓损伤后功能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实验依据。2.首次成功研制大鼠CST损伤模型及垂直钳夹型急性大鼠SCI模型,较好模拟临床SCI损伤,主要用于SCI致伤机制及病理变化过程等基础研究。课题组针对CNS损伤后修复难题,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研究周期长、涉及领域宽、培养人才多。1.共发表学术论著63篇(9篇SCI收录,其中5篇代表性SCI论文累积影响因子24.316,国内外被引用次数累计高达457次),参编专著8部;2.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3.共培养博士生12人,硕士生89人,本科生16人;4.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2次,国内学术交流讲座120余次;5.省内外有多家医院推广应用相关集成技术,其中代表性29家医院出具应用证明,抢救患者5394例,为CNS损伤患者的救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创造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技术效益。评定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资源点击量:56794 今日访问量:1 总访问量:1770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95号(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