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作用研究

| 认领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获奖: 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时间:2015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Fractalkine/cx3cr1 热休克蛋白27 Heparanase

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细胞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供应再次恢复后,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病理过程,存在于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许多可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的眼病中。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青光眼患者将达2200万。国际糖尿病联盟估算2013年中国约有330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如何治疗此类疾病是的研究热点及难点。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MG)在神经系统的IRI过程中对神经元的损害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G为核心的多种因子也参与到该病理损伤过程中。为探讨小胶质细胞在IRI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相关分子调控机制,项目完成以下研究并发现:首次在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上检验了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观察了随着病变进展MG活化的数量、形态、分布情况的变化,证实MG在IRI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特性,这一研究结果国内外均未见报道。首次将cx3cr1与小胶质细胞联合起来,研究证实cx3cr1作为MG的上游因子,可明确调控下游的MG活性,发挥在IRI中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为寻找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研究结果除该研究团队外,国内外均未见报道。首次实验证明MG作用机制网中的下游因子HSP27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HSP27抗体的促凋亡作用。证明可通过眼内注射HSP27诱导ACAID保护RGCs,为青光眼相关IRI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免疫学说,有望成为防治相关疾病的新举措。候选人在国外前期研究中,已证实VEGF与PEDF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是IRI中新生血管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一发现也是临床广泛应用抗VEGF制剂治疗新生血管的重要理论依据。该项目针对IRI病理过程中的血管因素入手,选择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这一活化小胶质细胞的下游因子,从体内实验观察其与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密切关系,将并从体外实验证明Heparanase对内皮细胞产生的迁移增殖作用,从而造成了对视网膜神经细胞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损伤。这一研究结果也为该课题的一个重大创新。以上研究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0.472,SCI他引次数达424次。经云南省卫计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技成果评定,评定意见认为该项目提交的评定资料完整、规范,符合评定要求。项目立题新颖,紧密结合临床,技术路线科学严谨可行,数据分析可靠,研究结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解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同意推荐作为科技成果上报。

资源点击量:56773 今日访问量:1 总访问量:1770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95号(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