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念珠菌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真菌病,涉及临床各学科,目前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有待研究,该课题从念珠菌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相关问题作了以下的研究:1、白念珠菌磷脂酶、蛋白酶与其毒力的研究:测定了白念珠菌的蛋白酶与磷脂酶,以及系统感染念珠菌病者血清SIL-2R,IL-6,IL-8。发现磷脂酶阳性的白念珠菌株更具毒性,对于磷脂酶阳性菌株感染者尤其是系统性感染者应更加重视其治疗及预后。磷脂酶阳性菌株感染者血清SIL-2R水平升高幅度低于磷脂酶阴性菌株感染者,两者结合有助于系统性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随访观察。2、阴道sIgA与阴道念珠菌感染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人群阴道sIgA的浓度。得到正常妇女阴道sIgA的正常值,对进一步研究念珠菌感染与粘膜免疫之间的关系及疫苗制备有重要意义。sIgA在带菌者和感染者中有不同变化,提示结合sIgA的检测可有助于区分带菌与感染。3、阴道念珠菌的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较局部使用克霉唑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更有优势,选择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药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有较好的效果。4、糖皮质激素影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用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分别测定白念珠菌与糖皮质激素作用前后的抗真菌药物的MIC值。证实不同糖皮质激素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有不同的影响。地塞米松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二性霉素B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有拮抗作用,而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和甲泼尼龙有协同作用。提示临床在易发生真菌感染又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地塞米松,可使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和甲泼尼龙。结果对于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评价预后、区分带菌与感染、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