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粪便初次级胆汁酸检测在诊治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意义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value of detecting fec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le acid in infants with 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

| 导出 |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WOS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650032 [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云南 昆明,650034 [3]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650100
出处:
ISSN:

关键词: 胆汁淤积性肝病 婴儿 粪便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肠道菌群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 (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 ICH) 患儿粪便中初级和次级胆汁酸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ICH患儿30例, 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婴儿30例为对照组.收集ICH组治疗前、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的粪便标本.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量测定各组婴儿粪便中初级胆汁酸及次级胆汁酸含量.结果 粪便初级胆汁酸中, ICH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胆酸、鹅去氧胆酸及甘氨鹅去氧胆酸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治疗后组粪便胆酸及鹅去氧胆酸高于治疗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粪便次级胆汁酸中, ICH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石胆酸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组熊去氧胆酸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后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6) .结论 ICH患儿治疗初期粪便中初次级胆汁酸的变化有其特点, 可能为治疗时间短、疾病本身转归以及肠道功能包括菌群改变导致, 临床须引起重视.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650032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650032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5718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788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95号(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