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刺激性等高危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血液肿瘤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刺激性大、毒性强、渗透压高,对血管内膜损伤大,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易引起外渗,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穿刺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引发组织坏死、皮肤溃烂,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且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1].相关研究[2-3]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为0.1%~6.0%,国外为5.0%.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患者常见且较难处理的并发症[4].2009年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的渗出分级标准将药物外渗定为第4级渗出,可引起患者皮肤发白、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15 cm,可呈凹陷性水肿,导致循环障碍和中度到重度的疼痛,渗出液体存在刺激性或腐蚀性.化疗患者受长期输液和化疗药物影响,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血管条件差,一旦发生外渗即可引起全身感染症状.因此针对化疗患者药物外渗的防治是血液科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