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与瘢痕疙瘩的相关性研究

Correlation between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variations and keloid formation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650034 [2]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昆明650034
出处:
ISSN:

关键词: 瘢痕疙瘩 DNA 线粒体 D环 单倍型类群 体细胞突变

摘要: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环(D-loop)的突变与瘢痕疙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瘢痕疙瘩患者216例,提取患者外周血总DNA及25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瘢痕疙瘩旁正常组织的总DNA。以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无瘢痕疙瘩的健康体检者299例外周血样本数据作为对照。对mtDNA D-loop区进行PCR扩增及Sanger测序,并与修正后的剑桥参考序列(rCRS)比对,获得每个样本的突变位点。根据Phylotree-mtDNA tree Build 17,对2组人群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比较瘢痕疙瘩组织、瘢痕疙瘩旁正常组织及自身外周血mtDNA的D-loop区突变。使用network 5.0软件制作中介网络图,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倍型类群频率与瘢痕疙瘩发病的相关性, χ2、 t及 t′检验分析临床数据。 结果:216例瘢痕疙瘩患者mtDNA可划分为10个单倍型类群:A、B、D、R9、G、M*、M7、M8、M9、N9,其中R9分布频率最高(21.3%,46/216),M9分布频率最低(0.9%,2/216)。瘢痕疙瘩患者的单倍型类群M7和N9的分布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人群( P=0.040, OR=0.248,95% CI:0.066~0.937; P=0.048, OR=0.191,95% CI:0.037~0.986)。中介网络图显示,瘢痕疙瘩患者和对照人群的单倍型类群M7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单倍型类群M7患者的发病部位数比非M7患者少( P=0.000 1),且发病年龄比非M7患者小( P=0.045)。 结论:单倍型类群M7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的潜在保护性因素。

基金:

基金编号: -049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650034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52537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562 更新日期:2024-09-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95号(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