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机构:
[1]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CT/MRI室 644000
[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研究室 650223
[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650031
医技科室
医学影像中心
磁共振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汉族
磁共振成像
白族
白-汉双语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灰质密度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白族白-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者全脑灰质密度的差异,初步探讨少数民族第二语言习得可能的大脑基础及后天学习对大脑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名熟练掌握白族语言和汉语2种语言的白族健康成年人[简称白族白-汉双语者,其中男性18名、女性15名,年龄20~ 50 (25.33±4.65)岁]和30名使用汉语单一语言的汉族健康成年人[简称汉族非双语者,其中男性13名、女性17名,年龄20~50 (26.16±2.05)岁]的大脑MRI显像资料。对白族白-汉双语者和汉族非双语者进行三维T1加权扫描,所得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分析全脑灰质密度,并采用双样本
t检验比较2组受试者全脑灰质密度的差异。
结果:全脑灰质密度差异及其统计参数图的结果显示,白族白-汉双语者的右侧额中回(
t=4.00,
P<0.001)、右侧眶回(
t=2.68,
P<0.001)、右侧直回(
t=2.25,
P<0.001)、左侧直回(
t=2.69,
P<0.001)、左侧豆状核(
t=3.90,
P<0.001)局部灰质密度明显高于汉族非双语者。
结论:白族白-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者全脑灰质密度有差异的脑区集中在前额叶和纹状体,其与白族白-汉双语者第二语言的习得关系密切,后天第二语言的学习可能导致大脑微观结构的改变。
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基金(2013FB14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
究基金(2013C232)
基金编号:
2013FB141
2013C232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CT/MRI室 644000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650031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晁芳,刘赐融,孙学进,等.白族白-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者全脑灰质密度差异的研究[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21,45(7):4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