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多层螺旋CT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and 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a Multi-Slice Spiral CT Study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室,云南650031 [2]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650106
出处:
ISSN: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体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
目的 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60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579例)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26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333例,女272例,年龄22~87岁,平均(60.1±12.5)岁.利用工作站软件测量每例心脏EAT体积,同时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发生病变、病变程度(包括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积分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为无斑、软斑、钙斑、混斑)、有无壁冠状动脉,记录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有先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分析EAT体积与BMI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EAT体积与BMI呈正相关(r,=0.504,P<0.001).所有病例总体分析,有、无粥样硬化两组EAT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病变组低于有病变组(Z=-4.839,P<0.001).患相关疾病者中有、无粥样硬化两组EAT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冠状动脉病变组低于有冠状动脉病变组(Z=-2.885,P=0.004).分别对BMI< 24、≥24及<30的病例按有、无粥样硬化分组比较EAT体积差异,均显示EAT体积无病变组低于有病变组(Z=-3.714,P<0.001;Z=-3.53,P<0.001;Z=-4.871,P.<0.001);但BMI ≥30的28例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组EAT体积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Z=-0.024,P=1).进一步对BMI< 30的病例行冠状动脉患病风险评估计算得出,EAT体积>147.13 mm3则患病风险高;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EAT体积与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及左旋支的狭窄程度均无相关.EAT体积与钙化积分程度呈正相关(r,=0.146,P<0.001).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呈正相关(r,=0.209,P<0.001).不同性质斑块心外膜脂肪量不同(x2=21.28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无斑块组低于软斑组(P =0.002);无斑块组低于混斑组(P<0.001);其他无差别.分别对有、无粥样硬化病例按是否出现壁冠状动脉分组,分析两组间EAT体积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有无粥样硬化,有、无壁冠状动脉两组心外膜脂肪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22,P=0.307;Z=-0.267,P=0.79).结论 CT测量EAT体积与BMI呈正相关;对于非肥胖者,EAT体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EAT体积>147.13 mm3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性大;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钙化积分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带有软斑(包括软斑及混斑)患者EAT体积较大;EAT体积与是否出现壁冠状动脉无关.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室,云南650031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53621 今日访问量:17 总访问量:1665 更新日期:2024-1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95号(650032)